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内容

施压式关心 | 你真的不知道自己在“PUA”孩子吗?

idongnao3个月前 (07-07)家庭教育738

正常的认知中,当我们被关心后,会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和支持。而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被别人关心后,心里却更难受了?“施压式关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更加严重。您是关心者还是被关心者呢?不论是哪个角色,能够确定的是我们都是曾经的经历者,那么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进行调整和改变呢?

施压式关心—PUA


图片

       当下社会存在的两种最狠的套路:“精神操控”和“情绪操控”,精神操控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PUA”。

      “PUA”的原理就是打击人的自尊心,摧毁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让TA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方就会趁虚而入,让被操控者产生依赖感,觉得只有对方才能帮助自己,从而被对方操控。被操控的对象往往内心脆弱,独立思考能力差,自立性差,容易被“PUA”。

      比如:“你脾气那么不好,谁能受得了天天和你这么脾气差的人待在一起,也就除了我。大家都排斥你,也就我不嫌弃你,我多么包容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都是因为我关心你,只有我爱你。”

      ----这就是典型的“精神操控”!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化名)在北京市某宾馆服药自杀,送医救治期间被宣布“脑死亡”。2023年6月6日晚获悉,北大自杀女生包丽男友涉嫌虐待罪一案7日上午的宣判取消。时隔三年多,这起案件依然悬而未决,迟迟未决。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曲折、微妙、复杂的“精神暴力”已经无法让关系人分辨是非对错,而是一个无底洞,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隐秘且难以定夺。这种“PUA”操纵术,以爱的名义行操控之实,潜移默化的摧残被操控者的意志和自我,从中给操控者释放其独断性、控制欲和攻击性空隙。探其究竟,原因何在?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施压式PUA”----通俗的讲就是“施压式关心”。

施压式关心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图片


       正常的认知中,当我们被关心后,会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和支持。而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被别人关心后,心里却更难受了?

“你一个女孩子少吃点,太胖小心嫁不出去。

我们不是嫌弃你,是怕你不会照顾自己。

你都多大了还不结婚,小心孤独终老。

       这些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关心”,却让人烦躁不安,甚至痛苦不已,一方面还会觉得压力倍增,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真的有问题、无能,从而对对方产生依赖感,为对方的“PUA”埋下伏笔;而对方的这个关心者也疑虑重重,明明是一片好心,为什么却被嫌弃,不领情。

       这类现象就被之称为“施压式关心”,正常的关心是雪中送炭,而这种施压式关心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施压式关心常见的四种模式

图片


1、抛出问题,却不提供支持

      所说的话都是在不断地抛出问题,并且不给你任何实质性的支持。最容易让人崩溃的就是问题当中还夹杂着假设性的问题。

“你不好好学习,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你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你以后挣不到钱怎么办?”

“如果你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办?”


      这类问题其实是无解的,却把人的精力都消耗在对未来的担忧当中,并且又无力去做什么改变。你听了这些问题,有没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2、指令式的话语,干涉抉择

       一般我们会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再给一些建议,这很正常。可如果说话口吻像命令一般的建议,那就要警觉了。这其实是以关心的名义向对方指手画脚,缺乏边界感。

“你要按照我说的去做,才能顺利完成。”

“你不要穿这种衣服,显得你太幼稚了。”

“你要多包容别人,看别人的长处,不要总是挑别人。”


      这些指令式的话语其实已经干涉对方的生活习惯甚至人生抉择了。关心者会想方设法,让你全部按照TA所说的做。如果不听,TA就会生气或难过,觉得你辜负了TA的好意。这样的“施压式的关心”,其实是在否认对方的主动性。被关心的一方也不会感受到被支持,反而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

3、职责式的话语,评判对方

      有些话表面上是“关心”,而实际上却是对你这个人的评判。

“去学校前我都告诉你下雨了,要带伞,你不听,现在感冒了吧。”

 “我早说让你放假先写作业,你不听,明天开学你着急了。“

“你性子这么急,很容易出事的。”


       这些看似“关心”,实则是对对方的否认和不信任。施压式关心的背后,其实,暗示的是关心者自身的虚弱、焦虑,将自己的情感和不良情绪通过评判的语言投射给对方,从而对其进行控制,以此来掩饰关心者的焦虑和无力感。换句话说就是关心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安全感的缺失,从而产生好的自我感受。

      当你表达不满,Ta反而说:我是好心关心你。可这类话语并没能提供多少帮助,更多是在不断强调对方的过错。被关心者并不会真的感觉得到了帮助,反而是感受到很强的挫败感,显得无能为力,不利于走出困境。


如何应对这种施压式关心?

图片

       您是关心者还是被关心者呢?不论是哪个角色,能够确定的是我们都是曾经的经历者,那么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进行调整和改变呢?

一、作为关心者:

1、 倾听比语言更重要,尤其是作为父母,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满足,倾听至关重要。

2、 信任是万能钥匙,担心是巫婆的诅咒。信任会增加人的内心力量,提升自立能力,提供给对方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巨大的支持力量。

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情绪来临时先调整自己,再去关心别人

二、作为被关心者

1、 真诚坦白告诉关心者自己的主观感受。

比如:“你的这种关心方式让我很不舒服”

     “我感受到你的担心和焦虑,但不要将这些情绪投射到我身上,这样我增加我的焦虑”

2、 清楚的告诉对方你需要什么样的关心

比如:“我确实超重了,我需要你的信任和支持,在我准备减肥的时候能给力量”

     “请你相信我,我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完成今天的作业”

3、 如果无法沟通和改变,请离开当下的场域。



      人的这一生,都是在经历和挫折中不断的磨合和成长,尤其在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朋友,家人,孩子,都需要自我学习、成长并及时做调整,以便更好的学会去沟通,好的关系是在不断的创造和寻找中建立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关注当下,远离焦虑。

相关文章

别总拿孩子和你小时候比:当今的孩子已经变了!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如今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

你是一个“懒”家长吗

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一生》一书中,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一个‘懒惰的母亲’,孩子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只有父母懒惰,孩子才能勤奋,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妈妈学会偷懒,孩子才能有勤奋、独立、自驱的空间。1妈妈“眼”要懒不盯...

哪件事父母每天坚持10分钟,会让孩子有巨大改变?

哪件事父母每天坚持10分钟,会让孩子有巨大改变?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哀叹:“为什么我付出全部,却养不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这个时候,父母们不妨都回顾下,自己和孩子平时是怎样的一种相处状态?曾看到过这么一段视频:一个5岁的小男孩带着哭腔控诉自己的爸爸:天天你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学...

打人、撒谎、偷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怎么办?

打人、撒谎、偷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平时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执拗起来一带孩子出门孩子就总是躲在家长后面打人、撒谎、偷窃、发脾气、不合群……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

当代教育的失败:母亲越位,父亲缺位,老师错位

在孩子成长路上,问题总是层出不断:一会儿学习不认真,一会儿上课老走神.....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觉得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希望老师多费心。老师希望家长紧密配合,多花一些时间关注孩子,一起努力解决孩子的问题。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个技术活儿...

家庭教育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家庭教育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单纯跟普通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可能更侧重于“孩子在家里被培养出的言行举止”,也就是通常提及的家教。大众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强调孩子的偏差行为。早年社会给予了老师更多管教权利,例如一定程度的体罚是被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