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内容

人具有攻击性是好是坏?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儿童的攻击性?

idongnao3个月前 (07-18)家庭教育579

从心理动力学来讲,人天生具有“攻击性”。“攻击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内驱力。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个人无法或不愿意适度地表达和释放攻击性,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情绪问题,同时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人具有攻击性是好是坏?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儿童的攻击性?答案就在这里。

图片


心理动力学,又称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学。根据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之所以叫心理动力学,是因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动力源于个体的心理世界。


从心理动力学来讲,人天生具有“攻击性”。


“攻击性”是人的一种重要内驱力。


弗洛伊德,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无法或不愿意适度地表达和释放攻击性,这种未能满足的需求会在心理上积累,并可能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


抑制攻击性可能导致内心的冲突、压抑和紧张情绪的增加。


这种累积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和愤怒等情绪问题,同时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你被对待的方式,将成为

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图片


人从一出生就有“攻击性”,因为他要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孩子的这种攻击性没有被父母接纳,就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问题:要么压抑自己的需求,内化为对自己的攻击;要么就会把攻击性慢慢变成一种补偿性的对外攻击。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好人。当走近他们、感受他们时,你会发现他们的生命缺少激情。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活力被父母的攻击性压抑了。这样的人生命力可能不会太强。很多时候,攻击性是生命力的象征。


留意一下你的亲密关系,你们是“打是亲,骂是爱”,是经常吵吵闹闹的;还是两个人感觉很压抑,如同一潭死水?


如果是前一种关系,其实是很好的关系,因为认同“打是亲,骂是爱”更多地证明了自己是安全的,或者是被爱的。彼此之间吵吵闹闹,反而能给你们带来激情。而后一种关系,两个人之间死气沉沉,甚至没有任何交流,那是让人很难受的,因为吵架也是在释放攻击性。释放出来了,就不会在内心攻击自己了。


很多“熊孩子”和打架斗殴的叛逆少年之所以具有攻击性,恰恰是因为小的时候的“攻击性”被压抑导致的。


有很多成年人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其实也与内在的攻击性有关。因为在游戏当中,他们可以过关斩将,打怪升级,充分释放他们的攻击性。


有很多父母感慨,独生子女更难养,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比多子女家庭更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在城市生活中,被分隔在一个个格子一样的狭小空间的孩子们,缺少足够的释放攻击性的团体性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里我想告诉各位父母的是: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容器”,接纳孩子的“攻击性”。不要因为孩子偶尔发脾气、摔东西或者冲你喊叫,就认为孩子大逆不道,对孩子冷眼相对,或者恶语相加。


其实,6岁以前的孩子太小,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只能从父母身上找存在感,这个时候孩子出现攻击性,其实是好事,说明孩子的攻击性没有内化,心理是健康的,而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包容和接受孩子的破坏性,或者坏脾气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觉察孩子这些攻击行为背后的需求,并正确引导和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


6岁以后的孩子慢慢开始社会化(进入小学阶段),能在学习和游戏中升华这种攻击性,对父母的攻击性自然就会减少了。


人有攻击性,其实是在追求满足感。这并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内驱力。


很多时候,攻击性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空间和边界,维护我们的尊严。


同时,攻击性是可以进行良性转化的,比如挥汗如雨地运动,努力学习当学霸,工作中要做业绩最好或者最成功的那一个,这都是攻击性的一种良性的转化方式。


而人获得的满足感越多,攻击性就越弱。当我们了解到家庭中发生的各种攻击性事件都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情感联结导致的,那么,我们就懂得如何关注家人,关注孩子,尊重他们,觉察他们的感受,并建立与对方的情感联结。



不适度释放攻击性

心理会出问题



图片


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原始而强大的力量——攻击性。


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度地释放他的攻击性,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攻击性并非一种纯粹的恶劣行为,而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本能反应。在适当的情境下,攻击性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帮助我们应对威胁和压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然而,当攻击性不能得到适度释放时,问题就会产生。


攻击性的适度释放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适度释放攻击性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并维持心理平衡。


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比如:进行体育锻炼(跑步,游泳,HIIT等)、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等,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负面情绪,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不过,要注意的是,过度释放攻击性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过度依赖攻击性来解决问题,那么就会产生过度的冲动行为和伤害他人的倾向。这种过度释放攻击性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人际冲突和社会不和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告诉我们,要理解和管理好自己的攻击性。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以维护心理健康。


这可能包括积极寻求帮助,例如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通过与专业人士合作,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攻击性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内心的平衡和情感的表达。


弗洛伊德的观点提醒我们,攻击性对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适度地释放攻击性是维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的关键。


我们应该努力寻找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攻击性,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攻击性解决问题。通过理解和管理攻击性,我们能够促进自己的心理成长,以及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攻击性太强的人是怎样形成的?


图片


你一定也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不管别人开不开心,也不管别人乐不乐意,经常以嘲笑他人或者攻击他人为乐。


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攻击性太强的人是怎样形成的?


攻击性其实是潜意识里害怕受到伤害的一种表现,源自于我们的内在。


具有强攻击性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1、过度敏感,经常觉得自己被冒犯,但大多数时候对方并没有想要冒犯的意思。


这种人通常成长于溺爱家庭,他们一方面自视过高,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但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自己的内心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当遇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会先下手为强,通过攻击别人来抬高自己,保护自己的高度。


2、以“爱”或“为你好”的名义去攻击别人的人。


这种人的父母大多跟他一样,小时候,他的父母总是以“爱”或者“为你好”的名义去侵犯他,但由于儿时的他不具备反抗的能力,这种攻击性的心理就会被压在潜意识里,长大后,遇到相同情境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迸发出来,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的为他人好,而只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而已。


攻击性强的人的心理分析



图片



1、攻击性是人的本能欲望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攻击是人的本能欲望。弗洛伊德后期的思想认为,人生来就有两种本能,其一为爱的本能,其二则为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并不单单指生老病死,还指那些内在的、破坏性的毁灭动机。从这个观点来看,攻击行为也代表了破坏性、毁灭性的动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攻击性,这是我们的本能。那为什么有的人攻击性强,有的人攻击性弱呢?


这是因为攻击性强的人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本能欲望,而攻击性弱的人,可能因为道德、认知等原因,压抑了自己的攻击、破坏本能。


另外,在心理学里,被动攻击也属于攻击性行为。比如你间接地、迂回地向某人表达拒绝、拖延、冷漠,这就是被动攻击。


2、攻击性强的人心理更健康(合理的攻击性)


有观点认为“攻击性强的人心理更健康”,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消极情绪,如果我们把消极、负面的东西都压抑在心里,那就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能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能够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比如生气愤怒的时候去做有氧运动:跑步,打拳击,HIIT燃脂运动等;再比如失败以后不气馁,不抱怨,而是能够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目标,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的挑战,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反之,如果一个人攻击性过强,并且以消极、错误、不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可能会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他人,贬低他人、推卸责任、甚至报复社会;或者把犯错的原因对准自己,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消极厌世,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


3、攻击性强的儿童更容易产生仇恨心理


攻击性强的人更容易产生仇恨的心理,这一点在儿童身上尤其明显。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薄弱,行为自控能力较差,理解及共情的能力较弱,很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引起攻击行为。


而这种仇恨的倾向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可能会达到十分强烈的地步。


比如孩子说:“妈妈坏,不喜欢妈妈。”对妈妈产生了仇恨,可能因此一天都不理妈妈,而不理妈妈,反映的是一种被动攻击的形式。


另外攻击性强的人更容易感受到仇恨,产生仇恨心理的儿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慢慢地,仇恨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会变得非常可怕,这一点可以在少年罪犯的犯罪行为中得到显现。


比如当我们被他人恶意评价时,可能会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是如果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感受到别人的恶意或者仇恨时,更容易做出攻击性行为,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


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含有敌意性地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受到心理因素、教育因素、遗传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若有发现,建议及时制止,必要时需就诊治疗,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


1、饮食的原因: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与饮食摄入过多糖分有一定关系,摄入大量的糖,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对情绪产生影响。儿童易表现为易怒、疲惫,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心理的原因: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儿童有负面情绪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比如不开心、焦虑或者压力过大,都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


3、教育的原因:

教育的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常由于生活中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导致。例如儿童受到家长偏袒溺爱,当儿童出现打人的行为时没有及时制止,而是一笑了之,这时候,儿童在攻击行为中得到了保护,儿童就会产生攻击人的欲望。


4、遗传的原因: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若儿童家长脾气较暴躁,常常有有攻击行为,与人相处不能心平气和的沟通,而是通过具有攻击性的打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攻击行为也可能会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


5、环境的原因

若儿童成长环境中,家庭暴力、家长婚姻不和睦、家长犯罪,以及经常观看暴力性武打影片,儿童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使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并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


6、疾病的原因

若儿童患有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受疾病影响,儿童也易发生攻击行为。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帮助下完善检查后进行判断,及时做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治疗


1、家长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应该引导和教育儿童正确行为规范,鼓励儿童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


2、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3、心理的干预和治疗

对于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可以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

标签: 攻击性

相关文章

疫情期间,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

疫情期间,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

疫情下的亲子关系如何应对?于孩子而言,疫情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相反可能会因为不用返校而感到些许轻松。于亲子关系而言,疫情也不是问题,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依然紧张,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也依然和谐,有问题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家长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自身情...

当我把儿子当成“陌生人”,他的叛逆、厌学消失了

没有间隙的说教和控制,会把孩子逼得叛逆,甚至成为“仇人”。而恰到好处的爱意,以及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才是教育好孩子的“必杀技”。一、自从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我跟他只要一说话,就会吵架。尤其在说到学习时,最后的结果总是不欢而...

 人民日报推荐,刷爆朋友圈的12条“父母规”!家长对照看看,你做到了几条?

人民日报推荐,刷爆朋友圈的12条“父母规”!家长对照看看,你做到了几条?

一、从此刻起:我要多鼓励、赞美孩子多鼓励、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负面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二、从此刻起: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用行动去影响,而不是用言语去说...

青少年免费心理咨询指导:如何预防孩子对手机游戏的沉迷?

青少年免费心理咨询指导:如何预防孩子对手机游戏的沉迷?

不知不觉,手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普及的时代。现在无论去哪,去干什么,除了身份证,就只需要拿个手机就都可以决绝。用手机真的很方便,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人。你不用担心他们是在家还是在工作,是在度假还是赶地铁。你们总是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到对方。手机...

好孩子是如何管出来的?

好孩子是如何管出来的?

好孩子是如何管出来的?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家长教育出来的。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家长培养出好孩子:拒绝百依百顺:家庭生活中,不要过于溺爱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顺从孩子,要有自己的主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和孩子交流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孩子交流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和反馈思想和情感的过程,以达成思想的一致和情感的顺畅。“沟”是彼此之间的距离,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彼此达成一致?首先,我们必须建立情感和信息交流的渠道。 在亲子关系中,情绪无处不在,最纠结的就是情绪。纪律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