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睡眠问题?

睡眠问题越来越低龄化
有关睡眠时间的长短问题,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不同。
未满月的新生儿除了吃奶外,全部时间都处于睡眠或半睡眠状态;4 个月的小儿每天需要16~18个小时的睡眠;8 个月至1 岁的小儿每天需要15~16小时的睡眠;学龄期儿童每天则需要10 小时的睡眠;青少年每天需要9 小时的睡眠,20 岁以后每天有8 个小时的睡眠就足够了。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睡眠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人需要10 小时,有的人每天只需要5个小时就可以了。
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每天只睡4~5 个小时,仍然精神饱满,一生中为人类做出了两千多种的发明。但对于学龄期的青少年还是要保证8~10 小时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投入每一天的繁重学习任务。
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它可以由身体某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疾病引起,能直接影响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后复原程度,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入睡困难、夜惊、梦行症,可以通过支持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治愈,一般预后较好,不影响寿命。
睡眠障碍是在健康监督过程中父母提出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据估计有超过25%的儿童在童年不同时期经历过严重的睡眠问题。
下面是人民日报报道的青少年儿童睡眠情况:

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病因
儿童睡眠障碍是一个系列疾病,不同的疾病具体的病因并不相同,如遗传、环境、躯体原因。此病情好发于2~12岁的儿童,可能会由年龄、外界因素、儿童看护人变换等因素诱发。
主要病因
不良睡眠习惯
患儿大多具有各种不良的睡眠习惯,如在睡前玩电子产品、观看刺激性较强的画面、进食太多、喝咖啡、进行剧烈运动、不关灯睡觉、睡眠时间紊乱、需父母陪同才能入睡等等。
社会及家庭因素
社会整体不够重视儿童睡眠障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治疗经验。家庭中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父母睡眠时间不规律及生活的压力较大也易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产生。
身体、心理疾病
因素睡眠障碍常继发于各种身体疾病,包括哮喘、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症,许多心理疾病如儿童抑郁症、儿童焦虑症也可导致睡眠障碍。
遗传﹑环境因素
睡眠障碍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患有睡眠障碍,其子女患有此病的概率是父母不患有睡眠障碍的子女患病概率的3倍。睡眠时周围的环境(强光刺激、外界噪声)也可影响儿童的睡眠。

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症状
儿童睡眠障碍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及一系列相关症状构成。相关症状包括打呼噜、喉头哽咽、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不安、多汗、肢体抽搐、梦话、磨牙、梦游、遗尿等,同时此病情也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并影响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发育成长。
典型症状
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
多见于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肢体跳动、反复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说梦话等。有的患儿不愿上床,要求抱着走动,或是迟迟不能入睡、浅睡或早醒。
夜惊
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发作时脑电图出现觉醒的α节律。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梦行症
较为常见,常伴有夜间遗尿。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在入睡后0.5~2小时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意识不清、东抚西摸、徘徊走路或做游戏动作,此时不易唤醒,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可安静入睡,事后完全遗忘。
梦魇
儿童因做恶梦而惊醒,常伴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有时自感全身不能动,醒后仍有情绪紧张、表情惊恐、心跳、呼吸增快、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小儿对梦境可有片段记忆,经安抚后又可安然入睡,一般无严重后果发生,也无需特殊治疗。梦魇常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
其他症状
儿童睡眠障碍还会有打呼噜、喉头哽咽、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不安、多汗、肢体抽搐、梦话、磨牙、遗尿。
并发症
儿童睡眠障碍可能随年龄增长,成为成人后睡眠障碍(以失眠症为主)的主要发生因素。即使是在儿童期,睡眠障碍的负面影响也容易使儿童产生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并影响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发育成长。

如儿童出现较长时间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以及并发严重疾病的情况下,需要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科,通过测评量表、认知功能检查以及问诊,进而进行确诊。该病情需要与癫痫发作、睡惊症、REM睡眠行为障碍、夜间进食综合症相鉴别。
量表检测
主要是通过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评估儿童学习、生活和情绪,主要的工具有儿童睡眠紊乱量表、儿童社会功能评价量表、康奈尔儿童行为问卷,儿童适应行为评估、儿童情绪评估。
认知功能检查
通过认知评估工具评估儿童的认知功能,了解睡眠障碍对儿童大脑的影响。主要工具有Das-Naglieri认知评估系统、韦氏智力量表、持续加工试验。
如果儿童常出现下述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睡眠质量不佳,说梦话,迟迟不能入睡或浅睡。
入睡后下床活动且此时无意识。
睡觉期间因做噩梦而惊醒。
诊断标准
睡眠失调
指各种因素导致的睡眠量、质或时序方面的变化,以睡眠不安、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为特征。前者有入睡困难、频繁夜醒等表现。后者常见于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原发性白天嗜睡征等疾病。
异态睡眠
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异常发作性事件,如梦行、梦魔、梦吃、夜惊等。
病态睡眠
指由躯体、精神疾病诱发的睡眠障碍。

家长如何应对儿童睡眠障碍
家长要掌握一定的睡眠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去避开这些危险因素,或是发现原因,及时就诊,解除影响因素,则可大大减少和避免儿童因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而产生的健康隐患。
需要特殊注意的是需要给孩子及时治疗病情,避免引起并发症和后遗症。
制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对有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儿童,还应注意调整和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侧卧位)和枕头的适宜高度(10厘米左右)。
父母的陪伴
排除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儿童的心理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伴及聊天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儿童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适当运动
白天适度增加儿童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其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白天的活动多、疲劳,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特殊注意事项
儿童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了儿童的日常作息,可能也增加了儿童神经、心血管和代谢并发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应及时就诊治疗。
预防措施
为孩子设置一个固定的就寝时间和就寝常规。
无论上学与否都应该在相同的时间入寝和起床,在时间上的差异上,天与天之间不应大于1小时。
睡前应尽量安静,避免高强度活动如激烈的玩耍和刺激的活动,如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要让孩子上床睡觉时觉得饥饿,睡前少量的点心(如牛奶和饼干)十分有帮助。但是,睡前1~2小时之内吃油腻的食物会影响睡眠。
睡前至少数小时避免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这些食物包括含咖啡因的苏打、咖啡、茶和巧克力。
保证儿童尽可能有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有固定的运动。
保持儿童的睡房安静黑暗,那些对完全黑暗感到恐惧的儿童可以给他们开一盏低亮度的夜灯。
夜间保持儿童卧室的温度合适。
不要用儿童的卧室作为小憩或惩罚他的地方。
不要在儿童的卧室里放电视,小孩很容易养成依赖电视才能入睡的坏习惯。而且如果他房间里有电视,就会很难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16-418.
[2]魏书珍,张秋业主编,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200.
[3]王娟.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及护理干预[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007(002):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