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这4个行为,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及时改正
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做好引导和表率作用,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如果不多加注意,可能会给他们造成无法言计的伤害。为了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这四种行为,家长们可要注意了。

父母经常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
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母亲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
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否定孩子的努力
拿孩子作比较

有一首歌叫《别人家的小孩》,里面歌词唱的是:
别人家的小孩,妈妈每次提到他们就火力全开;
学习好,语数外政史地当课代表;
不得了,什么都第一,让我不开心......
歌词引发很多人共鸣,因为这是大部分孩子童年无可避免,都要经历的事被父母拿去比较。
上学时比成绩、比才艺,长大后比工作、比婚姻......然后有了娃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比较。
一轮又一轮的比较,满足的是自己的攀比虚荣心,但打击伤害的却是孩子们一颗努力的心。
之前《少年说》有一个小女孩就在节目中控诉母亲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但她的妈妈依然冷静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是啊,晨妈也超级心疼这个女孩,因为谁都经历过被父母打击的时刻。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父母依然觉得别人家小孩最好。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他们在少不更事的年纪,很容易将父母的话语当作真理,由此带来的杀伤力也是巨大无穷的。
所以有了蛋蛋后,只要是他做了自身努力获得的进步,哪怕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我也会夸赞他“你真棒”。
因为我认可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希望家长们能对孩子多点信心,也能给孩子们多点鼓励和肯定,他们定然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家庭对子女的溺爱
使孩子畏惧困难

家庭温柔的陷阱,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应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办代替。如:让孩子适时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等等,尝试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让孩子多次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才能应对失败的考验。

“啃小族”行为
剥夺孩子的童年

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很多童模以及童星产业开始走进大家视野。
有些家长一开始或许只是抱着试试或好玩的心态,带孩子接触这些,但当获得一些甜头后,能不能摆正心态,就不好说了。
有的人只是将其作为孩子娱乐或接触事物的一种方式,加以节制而让孩子拥有正常的童年。
而有的父母却变本加厉,让孩子慢慢沦为“赚钱的工具”。
就像前段时间上热搜的#3岁女孩被爸妈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就曾引起网友热议。
这种行为不仅剥夺孩子本该有的正常童年,更是枉顾孩子的身体健康。
一个才3岁的小女孩,体重就飙到70斤,身体该承受怎样的负荷。
还有国外一档很火的真人秀里面小孩Honey Boo Boo,在节目里,为了逗乐观众,她很用力地表现。
可你们知道么,她并不喜欢上电视,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的推动才让她一直出现在镜头前。
甚至为了让女儿夺得冠军,在儿童选美节目上,给女儿穿胸垫,打扮成大人的模样......
这些都是在满足她自己的私欲,却硬生生剥夺了孩子本该有的正常童年。
要知道孩子不是附属品,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童年和意志。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向灯,而不是绑着孩子来照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