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正文内容

家长的教育行为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idongnao2周前 (09-14)家庭教育467

图片

  心理学认为,个人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儿童时代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子女之间有很高的相关(子女与母亲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36;与父亲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33)。家长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心理行为问题的达60%,特别是母亲。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其心理支配下有意识进行的,不良教育心态必然导致不当的教育行为,进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图片  一、家长过度焦虑 

  有些家长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都表现出过分的担心,对发生在子女身上各种事件的消极后果有主观夸大的倾向。如:送孩子到幼儿园迟迟不愿离去;孩子放学晚回家几分钟坐立不安,浮想联翩;孩子考试自己比孩子还要紧张担心;生一点小病就大惊小怪等等。这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明显的负面作用。

  1.家长的过度焦虑必然表现为行为上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限制孩子正常、必要的活动和交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导致生活技能低下、依赖性强等个性品质。

  2.过度焦虑会导致对子女的高度关注,这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夸大事情消极后果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行为模式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其在长期的感染下习得高焦虑的心理特征和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封闭退缩,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品质。

图片  二、家长揠苗助长

  有些家长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盲目进行早期开发,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副作用表现

  1.兴趣功利化。有急于求成心理的家长往往功利思想严重,很少考虑子女的兴趣。即使是孩子原有的兴趣爱好,也成了考级竞赛的手段。如对乐器的兴趣变成了考级训练;对数学的兴趣变成了参加竞赛拿名次的备考;对体育的兴趣变成了为有“特长”上重点学校而拿证书的拼搏等等。其结果不仅使孩子享受不到丝毫兴趣爱好带来的乐趣,而且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

  2.形成不良个性。因为各种课外班、兴趣班等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和空间占用。他们没有时间或拒绝与父母谈心聊天,更没有时间撒娇亲昵;没有时间与同学、伙伴游戏、交往。家长也不在乎甚至反对这些在他们看来毫无意义的活动。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爱心,亲子关系淡漠,由于感受不到爱所以不会爱,由于没有交往的经验所以不会交往。常常内心孤寂,缺乏热情,终形成闭锁狭隘、冷漠自私的个性。

  3.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社会接触、适应社会的实践。在急于求成心理支配下的家长往往有意识地限制孩子这些必需的实践活动,使子女在诸如交往、合作、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较差。  

  4.影响子女智力发展。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有其规律,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而且每种心理机能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因此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盲目进行急功近利的教育,不仅不能如愿,反而会使孩子失去智力发展的机会。

图片  三、家长期望过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家长追求完美,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无视儿童间的个体差异盲目攀比,并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时常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设法去追赶。有此类心态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十分敏感,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比较大,子女往往会出现不好的情况。

  1.学习兴趣下降。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就会放弃追求。期望过高,孩子虽然经过努力仍与父母的要求相差甚远,学习兴趣自然下降。  

  2.产生自卑感。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有的孩子各方面都还比较优秀,但自卑感严重。其原因就是平时父母对他的期望值高,总是把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比,把缺点夸大。孩子感到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久而久之导致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严重。  

  3.爱慕虚荣。由于家长对分数、名次过分看重,孩子就可能为了取得父母满意的分数和名次而不顾一切。可能作弊、撒谎,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同学,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形成虚伪、虚荣、好高骛远、赢得起输不起的个性。  

  4.亲子关系不良。分数名次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行为。孩子逐渐感受到,父母爱的是自己的考分和名次而不是自己,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图片

   四、家长牺牲自我 

  有些家长一切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为孩子服务。如每天无微不至精心料理饮食起居、按时接送;督促作业、陪读等。凡是能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各方面则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进步的机会。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子女面前问心无愧。近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专职妈妈”就是具有牺牲自我心理的家长的典型,这样会导致孩子产生一些良后果。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一切由“专职服务员”代劳,自己当然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和必要,必要的生活技能当然难以发展起来。一旦离开保姆式的照顾,自己就无法正常生活。  

  2.不懂得尊重父母。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全身心的支持,期望通过子女的成功得到回报、爱和尊重,然而期望很有可能落空。因为天长日久的服务性劳动往往会被子女忽略、习以为常。他们也许会依赖父母的照顾,却并不一定因为这种依赖而感激或尊敬父母。相反子女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们要求我好好学习成名成家,你们自己又做了什么。

  3.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父母牺牲一切为了孩子的成功,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父母的牺牲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对不起他们而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关于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在各种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怕考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可见,父母的牺牲将增加子女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

你是一个“懒”家长吗

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一生》一书中,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一个‘懒惰的母亲’,孩子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只有父母懒惰,孩子才能勤奋,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找到自己的路。”妈妈学会偷懒,孩子才能有勤奋、独立、自驱的空间。1妈妈“眼”要懒不盯...

90%家长都容易忽视的孩子10种异常行为,你注意到了吗?

90%家长都容易忽视的孩子10种异常行为,你注意到了吗?

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这样说:“要是我早知道......我家孩子也不至于这样”“原来孩子......是因为......”很多家长总是在孩子的某些行为造成生活、学习上的困扰后才开始着急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是可以提前预防、尽早纠正的因此...

遵守这四个原则带娃会越来越轻松,现在知道还不晚

遵守这四个原则带娃会越来越轻松,现在知道还不晚

儿童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父母想要解决却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因此,我们每期将整理部分咨询量较高的问题,为各位父母进行答疑!如果您有关于孩子成长的疑惑,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我们会尽力帮助您!很多妈妈说,带娃太累了,要我说,你是太...

打人、撒谎、偷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怎么办?

打人、撒谎、偷窃……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平时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执拗起来一带孩子出门孩子就总是躲在家长后面打人、撒谎、偷窃、发脾气、不合群……打人、咬人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

家庭教育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家庭教育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单纯跟普通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可能更侧重于“孩子在家里被培养出的言行举止”,也就是通常提及的家教。大众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强调孩子的偏差行为。早年社会给予了老师更多管教权利,例如一定程度的体罚是被允许的...

家庭中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家庭中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许多的父母在观念上最大误区是: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就不用操心了,甚至交给保姆也可以。许多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成为“问题学生”,才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