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的外部奖励,只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孩子应该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你却让他们为奖励而学习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存在误区。认为孩子自身不爱学习,所以需要外在动力推着他们前进。
实际上,学习并不痛苦,让学习变得痛苦的是大人的做法。
每个孩子天性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可是学习新知识带来的乐趣,逐渐被繁重的功课所挤压。原本内心那股“我想知道”“我感兴趣”的自发动力,开始被父母以各种考试成绩、英语等级、竞赛名次所替代。
当外部评价被当做为什么学习的参考坐标,“为自己而学”变成了“为成绩而学”,孩子内心的期待也随之降低。
时常跟孩子讲条件的父母,承诺给孩子的“金钱奖励”,就像我们应允给孩子的物质奖惩。被外部奖励所操纵的孩子,很难有内在驱动力。相反,奖励一旦消失,动力也就消失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随机抽调一批学生单独去做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所有大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把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大学生做对一道题,给1美元奖励,另一组大学生仍然像原来那样做题,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研究者让大家先自由休息,再观察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哪组大学生会继续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只有刚才没有奖励的那组大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在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吸引力。
物质奖励带来的激励,会让孩子在短期内改变,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时间一长,奖励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吸引力。
不恰当的奖励,
危害远超想象

心理学认为人的种种行为都有其内在驱动力,如饿了要吃饭,渴了想喝水。这些内部动机,会使得人自发去做事。
内部动机具有主动性,但外部动机,如环境的胁迫、他人的催促、利益的诱惑,则会将“我想要”沦为“我应该要”的模式,形成“外部动机——行为——外部动机——行为”的循环模式。使得我们的行为被外部因素操控,最终沦为外力的奴隶。
而最重要的危害是,当奖赏变成条件,孩子就看不到父母真正的爱。
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觉得,家人对自己的爱和付出,都是“我付出后换取来的”。交易绑架带来的损伤,不仅仅是孩子的是非观,更重要的是危害亲子关系中的安全感。
“无条件养育”是美国知名育儿作家埃尔菲·科恩提出的,他认为:有条件的养育是以惩罚和奖励为基础的,“你这样做了,我就爱你”。而无条件养育,拒绝操纵,崇尚接纳,“无论你是什么样,我都爱你”。
当奖赏变成了条件,对孩子来说就不是真正的被肯定和欣赏了。而背负着“有条件的爱”的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压力重重,自然举步维艰。
成长,需要的是内在的这股生机,是认为“自己可以”的这份勇气与自信。这是无论用奖励给予爱,还是用惩罚撤回爱,都无法催生出来的内在驱动力。
聪明的父母
这样“奖励”孩子

那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有条件的养育”,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呢?
科恩教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父母可以向孩子传达一种不含评价意义的正面态度。
这既可表达我们的认可,也能保护好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发自内心地做出一些好的表现。
▶ 50分捕捉兴趣点,唤醒内驱力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让爱好画画的孩子肆意涂鸦,会比逼着他们用铅笔替代画笔做计算题,更能让孩子投入其中。
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用行动鼓励他在感兴趣的事情上发挥自己的特长。用开放式的“正面强化”,激发出孩子对事物本身的兴趣。
▶ 发挥精神奖励的激励效果
例如,当孩子练琴时,“弹一首曲子奖励100块钱”,不如换成正向言语激励来夸奖他“虽然曲子有点难,但我看到你克服困难,成功把它拿下了!我为你这份坚持感到骄傲。”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比起物质奖励,精神上的鼓舞会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力。
▶奖励要把握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
物质奖励也可以有,但尽量围绕孩子的生活学习展开,例如奖励爱看书的孩子一套他期待的图书,为爱运动的孩子购置运动器材,让孩子看到你爱他所爱,如他所愿。
同时,让下一次的奖励不确定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永远让孩子意想不到,使他充满期待。
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并非因为某件事的结果而奖励他,而是奖赏他的主动性、自制力等积极品质和态度。从而体验到“自己也能做好”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教育无他,唯“激发孩子内心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