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和你“唱反调" 呢 ?(家长必看)
01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白熊实验”。
心理学家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个任务:别去想一头北极熊。
结果受试者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熊。
越是要求不去想,脑海中的白熊越是挥之不去。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过度的禁止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关注提醒,大脑思维就是这么刚!
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会儿手机,快去写作业,孩子越磨蹭。
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务、带孩子,老公越装聋作哑。
在孩子和老公看来,“被要求”是一种尊严压迫,只有“对着干”、“唱反调”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感,体会自主的快乐。
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有自我意志,不想被控制,是人的本能。
3岁之前,孩子依赖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赖和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
随着孩子认知、言语、行动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父母也感受到了“危机”。
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
当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孩子更关注的是“不”后面的事情。
“这是公共场合,不许大喊大叫。”——结果孩子叫得更大声了。
“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结果孩子画得更起劲了。
“别再拖拖拉拉了,马上就要迟到了。”——结果孩子越来越磨蹭......
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不妨这样引导:“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来”。
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改为“写完今天布置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玩一会儿。”
家长避免自己说出“不”、“别”等类似提条件的词汇,降低孩子“唱反调”的欲望。
02
央视曾播出过一部纪录片《镜子》。
片中,有个孩子叫家明。
当他想玩时,爸爸会说:“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
当他踢球时,爸爸会批评:“你成绩都落下多少了。”
当他想报自己喜欢的专业时,爸爸直接否定:“前景不好,喜欢也不行,必须听我的。”
在爸爸看来,他只是在教孩子人生道理,希望他这辈子过的比自己好。
但对家明而言,这种“为你好”就是无形地操控。
为了独立自由,他选择对着干,父母越想让他干什么,他越不干。
最后,连高中都不读,辍学在家,制造麻烦,甚至自残。
他用决绝的方式,争取人生主导权,拒绝过父母安排好的生活。
但遗憾的是,这一切的拉锯,却被爸爸视为“叛逆造反”。
爸爸并没看见孩子的渴望,只看见一个逆子,令他人生绝望。
如果我们在亲子冲突时,常常陷入对方的情绪陷阱,那么这段亲子关系,注定变仇敌。
03
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叛逆期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3个叛逆期,分别是2-3岁、7-9岁和12-18岁。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2-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经典的表现为,故意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说东,孩子往西。
这是源于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我们只需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多给TA一些尝试的机会,满足好奇心即可。
7-9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心理比较敏感,所以会出现不听话、唱反调的行为。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试着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比如穿什么衣服、和谁玩等等。尽量避免命令式的口吻。
12-18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鼎盛的阶段也同时会伴随着青春叛逆期。这时,TA们容易表现出情绪过激、易怒、反抗等行为。
而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平等的交流。”毕竟这是孩子最需要爱的阶段。
04
为什么父母容不得孩子唱反调?
在心理咨询室里,一位父亲吐露了心声。
问
咨询师:为什么非要孩子听话呢?
答
父亲:让他听话是防止他将来……吃亏。
问
咨询师: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吗?
答
父亲犹豫了:哪儿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因为他走了一条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这样教育的,这条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亲理所应当也为孩子铺路。
走其他的路一定预示着危险吗?
危险不过是父亲对计划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带来的恐惧。
心理学有个词叫“灾难化思维”,它有个熟悉的句式:万一……怎么办?
将未曾发生的事情,在脑海中预设好,然后朝着最坏的结果想象。
它的危害就是容易情绪反应过激,人在不理智的状态下,不会平和看问题。
其实,孩子当下的“唱反调”和未来并不是质变关系。
孩子是慢慢长大的,成长中关于情绪管理能力,也是渐渐培养起来的。
身为父母,不要苦恼孩子为什么“唱反调”,而是做好“有效沟通”的表率。
把亲子冲突当作孩子社交的演习,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说话,学习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