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孩子易被欺负
基于内因说,研究者认为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负是因为他们自己存在社交、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难。基于外因说,研究者认为在生理、性格、家境、社会关系、行为表现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孩子容易被欺负,比如富人学校里的穷学生和穷人学校里的富学生。
基于外因说,心理学家Kaufman(2022)从群体认同理论的视角考察了个体之与众不同(与群体的差异)在欺凌现象中的作用。
根据群体认同理论,人类具有社会性,个体有融入群体的需要。存同伐异既是群体赖以形成的基础,也是群体得以维持的手段。相似的人会形成内群体,其一整套相似特点会成为内群体之不成文的群体规范;与众不同的人、与群体规范不一致的人被视为外人,继而被排斥、被攻击。
心理学家Kaufman(2022)对来自56个年级的1267名学生(平均年龄为13岁)进行了追踪研究。
该研究发现,社交孤僻(朋友少,在社交软件上与同学的互动少)、安分守己(不冒犯老师、不吵架、不破坏纪律)的学生容易被欺负。
所以,差班里的好学生避免自己受欺负的适应策略是同流合污。但是,如果他通过本文获得了更高的觉悟、更清晰的认识,他就可以防范环境自己的污染。
参考文献
Kaufman, T. M., Laninga‐Wijnen, L., & Lodder, G. M. (2022). Are victims of bullying primarily social outcasts? Person‐group dissimilarities in relational, socio‐behavior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victimization. Chil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