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校园暴力加害者的心理,一文了解!

发布时间:2022-04-12 13:58:57 家庭
​校园暴力是一种性质非常恶劣的伤害行为,它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影响到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在校园暴力中,加害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校园暴力中加害者都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一文了解一下!...

校园暴力是一种性质非常恶劣的伤害行为,它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影响到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在校园暴力中,加害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校园暴力中加害者都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一文了解一下!

600-心理健康-情绪

校园暴力加害者的心理

在很多校园欺凌的恶性案件中,加害者都是在不断地试探受害者以及老师和家长的底线,在被一次次轻松的放过后,才开始肆无忌惮、心安理得的去做一些更加恶劣的施暴行为。

网上报道的许多校园暴力事件都是以所谓的玩笑、恶作剧或捉弄为起点,然后不断地升级为冷暴力、辱骂、殴打。等事情升级到可以震惊网络的恶性事件时,往往已经无法逆转。

因为欺凌事件具有“长时间并重复”的特征,所以,校园欺凌也是一种加害者的攻击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

对于加害者来说,攻击他人或许可以换取他人对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敬畏”和“服从”。这种攻击会让他们满足自己的“支配欲”和“价值感”。他们利用自己不良的欺凌行动来获取快乐,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快乐是建立在受害者极度的痛苦之上的。

所以,加害者缺乏的往往是同理心,他们感受不到受害者的痛苦,所以也不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心理学上把感同身受、并能重复对方感受的能力叫作共情。在霸凌事件中,加害者最缺乏的就是共情力和同理心,他们过于自我,不顾他人的感受。其实,在加害者的内心,也是比较脆弱和自卑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成为自我的掌控者,无法通过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比如,许多加害者都是因为没有被家长和老师所认可,没有被温柔对待,甚至在家里还受到了家庭暴力。所以,他们又通过踢猫效应,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施加到了比他们更加弱小的受害者身上。不得不说,加害者这种认知思维,和他们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

正是因为父母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理解和尊重,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所以,他们潜移默化的被原生家庭的中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影响,形成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

另外,许多校园欺凌事件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集体的行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同一性危机论。它指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第五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如果青少年不能获得心理上的同一感,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从而诱发不良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之所以会形成一个集体,可能是因为去个体化效应。去个体化效应是指,当个人处于集体中时,个人的身份不能被识别,个人的同一性意识、自我控制水平以及自我评价水平都会下降,对自我的规范限制也会放松,此时更容易做出平常不敢做的行为。

当加害者们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出现时,个体隐匿在集体中,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不会被发现的,于是他们对于侵害所带来的内疚、羞愧、恐惧等情绪便会减弱。

而由于还有其他加害者的存在,导致社会责任分散,施暴个体为后果承担的责任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他们的行为也会更加的大胆,肆无忌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