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不正常是心理疾病吗?性取向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社会中95%以上的人是异性恋,就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恋爱,相互之间产生吸引。另外的百分之五属于少数,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就是有些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产生相互的性吸引。那么性取向不正常是心理疾病吗?性取向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一、性取向不正常是心理疾病吗
有些人可以通过异性来达到并满足性吸引,也可以对同性产生性吸引;还有的人没有性吸引,但是他们一样的会在一起。
如果你有关注一些新闻报道,就知道,同性恋在某些国家已经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经不再把同性恋列为疾病范畴。同样的,双性恋、无性恋这些非异性恋都不再被看作是病态的,不能再因为个人的偏见而说他们心理变态,当然就不属于心理疾病。
对于这个结果,也许有些人不服,按照大多数的眼光来看,他们是不正常的。但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心理疾病,并不是看大多数人认为他正常还是不正常,如果是通过人数来判断,那投票就好了,还要科学干什么。
对于心理疾病,心理学上有自己科学的判断标准。
首先是看他的这种心理是否会影响别人。也就是看他是不是会侵犯别人,伤害别人,是不是违背法律、道德。比如有偷窥癖的人,会侵犯他人隐私,违反法律和道德,就是心理疾病。而非异性恋只要没有强迫他人,就没有违反以上要求。
其次,是看他自己痛不痛苦。比如有抑郁症的人,他很痛苦,想要摆脱这种心理,就是心理疾病。而非异性恋只要他自己认为自己很正常,自己接受自己的性取向,他就不会感到痛苦,也就不属于心理疾病。
但如果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是非异性恋,他很想要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改变不了就觉得痛苦,那就是心理上的疾病。因为他感到痛苦的话,就会引起焦虑、自卑等,最终很可能导致抑郁,变成心理疾病。
二、性取向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不再把非异性恋当作心理疾病,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人性的尊重。选择性取向是个人的权利,如果他的性取向真的是非异性恋,我们也要表示尊重,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能因为你看不惯,就认为别人是有病的。
因此,我们不能再把性取向看作是一个问题,不能再问“性取向问题是怎么形成的”,而应该是去探讨非异性取向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
对此,心理学家做了许多猜想,有些猜想经过实验的验证,发现是毫无关联的,有些猜想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其中被认可的是基因和染色体差异导致性取向不同。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基因确实对性取向有影响,影响的概率大约为32%,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还通过对上千名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染色体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在第8、13、14号染色体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染色体的差异导致性取向不同。
也就是说性取向成因,更多的来自先天因素,而非后天因素。实际上,已经有实验证据证明后天环境并不会对一个人的性取向起决定性作用。
现在,你对非异性恋有了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请不要再问“性取向不正常是心理疾病吗?性取向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因为他们没有不正常,也没有问题。你不能因为非异性恋属于少数,就去歧视他们,要求他们向大多数人看齐,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对于非异性恋,你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尊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