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就心烦爱发脾气,一回家就烦躁抑郁是什么情况?
很多人在外情绪表现得很平静,对同事、同学、邻居都是客客气气的,但是只要回到家就心烦爱发脾气,对爸妈总是会缺少一点耐心,甚至一回家就烦躁抑郁。好像对于亲近的人,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的坏脾气留给他们,为什么我们的情绪管理会这么“双标”呢?
回到家就心烦爱发脾气,一回家就烦躁抑郁是什么情况?
首先我们要思考,在外平静是因为你情绪稳定,还是因为你的容忍度?或者换句话说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在面对家人和外人是不是一个水平呢?
“双标”是我们常常用来调侃一个人对一件事在不同人面前不同的态度,有意思的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双标”。
首先,在面对不不太熟悉的人时我们习惯性的“端着”,很难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在社交中,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不管这个人对你来说是不是重要的,你维持的好形象是否会给你带来什么价值,这些你都无从考虑,你只是想要被认同。
人都有被认同的渴望,因为你的潜意识里认为,认同是附加价值的体现。比如小时候听到老师家长的夸奖,你会很开心,有的孩子就是为得到夸奖而认真学习。更直观的是网络上非常多的故意扮丑搞笑博得关注的行为本质,都是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眼里多停留一会儿。渴望认同感并没有什么不好,前提是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一味的博关注。
第二和亲近的人相处,我们追求的情感上的相互理解支持,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是想在他们身上获得安慰,无条件理解。更多的是想要在家人面前卸下伪装,哎呦的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受。也就是我们想解决的是情绪,而不是问题。而家人,是属于不会离开的人。
关系好才肆无忌惮的对对方释放负面情绪,因为彼此感到安全。比起把事件,问题疏离通透,道理讲得更通透,我们更希望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能得到对方的接纳。这也是为什么说情侣之间最高级的相处模式是“接得住对方的负面情绪” 的原因。
如果一个家庭,或者一段亲密关系中不允许任何负面情绪存在时,它也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不是一段舒服的关系。
说这些并不是在给“窝里横”洗白,而是说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想对亲近的人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但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人就应该是别人情绪的垃圾桶,亲近的关系并不是肆意发火的理由。如果“恃宠而骄”只会让爱我们的人离开。如果在你心情不佳是接听到父母的电话或微信试着脱掉愤怒和不耐烦的外衣,向最亲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