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怎么没动静?到底是什么原因?
离双十一开抢,只剩几个小时了。但是今年双十一,很多人感觉有点冷。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买买买”的氛围也差了不少。这跟电商环境的改变有直接关系。国家对电商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各种广告弹窗少了。各电商平台之间,也是第一次没有了二选一的规则限制。所以,商家不用绞尽脑汁打广告了。再者,这届年轻人,越来越热衷抠门文化了。
以前的大学生:A:你猜我这件衣服多少钱?B:多少?A:999元,我爸买的。B:哥们儿,牛啊!现在的大学生:A:你猜我这件衣服多少钱?B:多少?A:9.9元,拼多多砍得。B:哥们儿,牛啊!
年轻人抠门起来,就连大爷大妈都害怕!最近也有个类似话题登上热搜“女子毕业9年抠出2套房”,她每月储蓄率达到90%,还被豆瓣抠组奉为大神,她也是豆瓣“抠组”资深成员。经常在小组中现身说法,分享她“一路抠来”的心路历程。这样的“抠组”,豆瓣上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成员达到57万人。
“1元18包手帕纸”
“0.9元解决一顿午饭”
“分享一个低成本绿叶菜”
“八块四毛六搞定台灯”
这就是抠组成员分享出来的省钱心得。但他们的抠门,不是一毛不拔,也不等于反消费,反而他们的消费态度,值得我们思考。
年轻人的消费态度
1、实用主义
“抠神”说:“抠组里的年轻人不是抠的人,是认真生活的人。”“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但也不要成为抠的奴隶。”抠门的背后其实是实用主义。
抠组里的成员,并非都是生存艰难。其实有不少是像王神爱一样收入稳定,有房有车的城市白领。只是在消费之风盛行的当下,抠组提倡物尽其用、拒绝过度消费。该花的钱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有抠友分享:97年的电风扇,里面的灰擦擦还能再战20年;从洗手台自接一根水管出去,用刷牙洗脸的水,冲马桶。购物要和公司采购一样,做成本分析和竞品对比。
日本消费观察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到一个关键词:简单一族。
他还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消费泡沫破灭的一天。经过经济洗礼后,人们对于消费的欲望会变低。社会会进入低欲望时期,进入共享消费时代。”
2、抵制伪需求
去年,网易严选CEO梁钧宣布退出双11大战。就在11月9号,他发了一封内部信,就这个决定作出了解释:双11本应该是用户通往优惠消费的“大道”,现在却被很多商家设计成了“迷宫”。所以我们提出要退出这个充满套路、鼓吹消费主义、变了味的双十一。“今年不买,再等一年。”“满200减30,满300减50。”商家正是通过这些广告、优惠手段,不断鼓吹消费主义,诱惑大众产生消费需求。但这个需求本身就是伪需求。
伪需求代入消费陷阱的原因
1、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他的朋友送了他一件非常华贵的睡袍。狄德罗穿着这件睡袍走在卧室里,觉得卧室里的家具、摆设,都够不上睡袍的档次。于是为了搭配睡袍,他把其他东西都换了。狄德罗效应就是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也叫“配套效应”。
例如,我们为了搭配一条精致的项链,买了一条昂贵的裙子。为了一条裤子,买了一双鞋子,为了一双鞋子,买了包。买得越多,欲望就越得不到满足。
2、厌恶损失
损失给人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相同收益带来的满足。假如你捡到100块钱,你满足感是10分。当你把这100块钱又弄丢了,你的痛苦将达到20分。尽管实际上你1分钱也没损失。放到生活中:“双11打折,不买就是亏的”;“满200减30,不凑够200,就亏了30块钱”。为此,我们买了一大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3、尝鲜与虚荣
2019年,有个叫“泡面小食堂”的网红餐饮店横空崛起。这个店铺汇集了来自全世界的各类泡面。投资它的人认为,当下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吃泡面,而且是煮的泡面。这种量身定制的店铺,将会很受欢迎。很多门店确实在刚开店时门庭若市。但没坚持几个月,就纷纷闭店。
真正去吃面的人,满足不了对口味和价格的需求。热衷网红打卡的人,反而去得多。岂能不关门?购买一件商品,承载着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很多广告、产品,都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精致的人,激发我们的攀比需求。“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细算,女儿的生日,也要过得像模像样。”
如何走出消费陷阱
《第四消费时代》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叫“自我肯定感”。消费者的心理追求从“自我扩张感”变成了“自我肯定感”。前者是通过买更大、更高级的东西获得愉悦。在自我肯定的价值观中长大的人,追求舒适,很少再有“不想输给别人”的想法。所以,在面对消费冲动时,我们要认真地想一想:这件物品真的具有长久价值吗?
总之,今年双十一怎么没动静,有可能就是以上提到的原因,人们越来越接近理性消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