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心理咨询,咨询师什么都没讲,我是不是被骗了?
心理咨询师离我们既近又远,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什么时候会去找心理咨询师呢?当人们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心理难以承受的一些现实问题带来的影响,这时候人们迫切的需要有一个人把他们拉出困境。所以人们把希望寄予到心理咨询师身上,希望咨询师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给到人们一个答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才能摆脱现状带来的困扰。第一次做心理咨询,咨询师什么都没讲,我是不是被骗了?
心理咨询案例
一位妈妈讲述,儿子已经6岁了,到了上一年级的年龄,但是这位母亲发现儿子情绪不稳定,行为过度依赖,经常哭闹,就连日常基本生活都得妈妈帮忙,比如穿衣服、刷牙、吃饭等。妈妈试图通过分房睡锻炼儿子的独立能力,但是儿子经常半夜跑到妈妈房间,哭闹着要和妈妈一起睡,妈妈每次看到孩子哭闹时就会妥协退让。这位妈妈知道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但是自己又没有很好的办法,希望能够求助咨询师并找到快速有效的方法。
当她满怀期待的找到咨询师时,咨询师请她具体讲述了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情况,然后又引导她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一番探讨,这位女性似乎感觉到自己童年缺乏照顾和被忽视的经历与现在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时她内心想要的是对于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而不是知道原因,找到方法才是目的。
她很希望咨询师能够给到她一个回到家就能应用的答案,而且最好还是立马能有效果的答案。但是她发现整场咨询都是自己在讲,咨询师只做了简单的引导作为回应。这时咨询师表示50分钟的时间到了,这位妈妈提出是否可以再延长一点时间,因为她还没有等到那个答案,但是咨询师表示可以下次讨论。
到此,咨询结束了。这位妈妈来访对这次咨询感到十分失望,她认为第一次做心理咨询,咨询师什么都没讲,甚至还有是不是被骗了的想法。时间一到就结束咨询的这种态度也是十分冷漠无情,丝毫不顾及自己的感受,甚至怀疑自己当初就不该来找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否可以解决具体问题?咨询师说出了秘密
首先,当这位妈妈叙述自己和儿子的互动的困扰时,咨询师看到了一个心智模式。于是试图和这位妈妈探讨这个模式的成因。咨询师可能会请这位妈妈回忆自己在和儿子和互动中产生的感受,以及和这些感受类似的其他经历。这位妈妈在谈论感受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忽视的糟糕体验,因此在和儿子的相处中希望能够尽量避免让其受到和自己一样的痛苦经历。
谈话到这里的时候,咨询师看到了一个防御问题,即当她每次想要拒绝孩子的时候总是感觉孩子会很痛苦,因此不忍心让孩子痛苦,其实并不是孩子受不了这份痛苦,而是自己受不了这份痛苦。是她和孩子的互动过程激发了自己早年的痛苦经历,她看到孩子仿佛看到了早年的自己。因此产生出想要过度保护的欲望和冲动。
其次,这位妈妈急切想要咨询师给答案时,其实是把自己放在了自己儿子的位置上,希望咨询师能够像她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自己进行妥协,退让和保护。她试图在咨询的过程中,引诱咨询师重复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模式。
如果心理咨询师迎合这位妈妈,并且给了她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答应延长咨询的时间,事实是无论咨询师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延长的时间有多长,这位妈妈还是会不满意,在行为上不会有何改变。因为咨询师在迎合来访的同时其实是在用行动认同了来访的心智模式。在咨询师同意这位妈妈要求的那一刻,这位妈妈只会从咨询师的妥协退让中再一次强化自己的模式。
反其道而行,如果咨询师坚守自己的咨询设置和不给建议的立场,这位妈妈可能会愤怒以及不满,但是此时咨询师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这位妈妈,作为咨询师我愿意承受这份愤怒和不满来帮助你,也希望你能够同样承受来自你儿子的愤怒和不满,来帮助他,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不光是上述这位妈妈,对于每一位来访咨询的人,如果在愤怒之后能够内化咨询师的态度,相信TA一定会有所收获。但是内化的前提是来访要对咨询师有足够的信任,相信咨询师的专业性。
以上就是心理咨询师给出咨询者的一些咨询引导,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比较棘手且难解决的还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是欲速则不达,所以要通过理智的方法去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成效也会很明显。
现实中人们遇到的问题都是每个人生活中产生的主观问题,一般不存在共性,所以想要咨询师给出一个标准的一针见血的答案或者是方法,是比较不太现实的。心理咨询师能做到的是一步步指引人们去发现真实的问题,指引人们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接纳并改变自我。
- 上一篇:一白遮百丑是什么效应?
- 下一篇:爱迟到的人是什么心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