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表现
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导致个体在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时倾向于回避和逃避的依恋类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回避型依恋个体往往会采取回避、逃避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情感,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偏差。因此,需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依恋是人类天生的、本能的、情感上的联系。依恋风格是个体在童年时期对于父母关爱和关注程度不同的反应。依恋类型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依恋和恐惧依恋。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导致个体在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时倾向于回避和逃避的依恋类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回避型依恋表现
从行为角度来看,回避型依恋表现为个体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往往会采取回避、逃避的行为,比如拒绝表达情感、不接电话、不回信息、不想见面、不主动联系等。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不信任。同时,回避型依恋个体还可能采取控制、支配对方的行为,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从情感角度来看,回避型依恋表现为个体往往不愿意表达情感或者无法真正体验情感。他们可能会抑制自己的情感,以此来避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同时,他们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情感。在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依恋个体往往会感到焦虑、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但却不会表达出来,而是选择回避和逃避。
从认知角度来看,回避型依恋表现为个体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偏差。回避型依恋个体可能会认为亲密关系会带来困扰和麻烦,他们不相信爱情和亲密关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总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这种依恋类型是源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注和陪伴,导致个体在成年后面对亲密关系时出现回避和逃避的行为。因此,对于回避型依恋个体来说,需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改变依恋风格,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 上一篇: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
- 下一篇:被动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