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摸耳垂的人心理学:喜欢摸耳垂的人的性格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很多习惯性的小癖好,比如,咬指甲盖,扣手,咬嘴唇以及摸耳朵等等,有些是从小的习惯,有些是特殊场景触发的下意识行为,今天就一起聊一聊喜欢摸耳朵的行为,了解喜欢摸耳垂的人心理学:喜欢摸耳垂的人的性格。
一、 了解喜欢摸耳朵的原因
1、 过渡性客体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温尼克特提出了“过渡性客体”的概念解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恋物情结”,在这里也可以用来了解喜欢摸耳朵的行为。“过渡性客体”是婴幼儿成长初期的第一个“非我”物,由幼儿自己创造,在某一阶段起到了替代母亲的作用,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我们通过安抚物得到了某种安慰,仿佛妈妈就陪在我们身边,所以有些人从记事开始就有摸耳朵的习惯。
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
2、 耳朵的生理结构
耳朵主要是由软骨构成,血管比较少,相对于身体的其他部位温度较低,散热相较于其他部位也更快,同时耳朵的神经触觉也比较不敏感,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人被烫到时会下意识摸耳朵来缓解手指的痛感。耳朵的生理结构使得它成为了很多人缓解身体紧张、焦虑的方式,起到降温、安抚内心的作用。
二、 喜欢摸耳垂的人心理学:喜欢摸耳垂的人的性格
喜欢摸耳朵属于一种安抚行为,用外在的行为来满足内心的缺失或需要,喜欢摸耳朵可能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心理:
1、情感需求未满足的状态
摸耳朵是幼儿时期的过渡性客体的表现,过渡性客体在与母亲分离时起着代替母亲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安抚行为的产生有其积极的作用,反映了幼儿和母亲之间的情感链接。如果母亲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则安抚物更多是在母亲离开的时候起替代作用,如果母亲对孩子情感关怀是缺失和不足的,则会让孩子产生对安抚行为的过分依赖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这种未满足状态会变成一种“未完成事件”,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2、依赖心理
除了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需求,摸耳朵的也可能是源于安全感的缺失,即使母亲在幼儿期给予足够的情感陪伴,但是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同样起着重要影响,一个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的人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支持,一些安抚行为能够在其焦虑、无助时一定程度缓解心理压力,开始是下意识的行为,最后发展成一种习惯,这种依赖会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弥补的可能。
了解喜欢摸耳垂的人心理学,喜欢摸耳垂的人的性格可以从“过渡性客体”和耳朵生理结构出发,追溯到幼儿时期可能是源于与母亲分离时的分离焦虑,用安抚行为缓解母亲不在时的不安,在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安全感缺失而形成依赖心理,用摸耳朵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情绪。关于摸耳朵的心理希望本文能够解答您的疑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