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拖延症怎么办?克服拖延症的五个技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存在着一定的拖延症。比如,上班的时候,上午摸鱼,下午才开始工作,直到下班前一两个小时才进入状态,结果工作到很晚。那么,有拖延症应该怎么办?如何克服拖延症呢?
一、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
有学者认为,拖延是一种情绪调节的手段,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当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需要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去克服任务,为了避免由任务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人们就会选择做一些更为轻松愉悦的事情来舒缓自身。
比如,本想早点休息,但一想到明天要考试,我就很焦虑。为了对抗这种焦虑,我整晚都在不停地刷手机没睡觉,通过不断地多巴胺刺激来让自己不那么焦虑,这也是一种利用拖延去调节情绪的手段。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在近期的研究中发现,拖延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任务过程的想象。人们习惯于在做某项任务之前,对其进行充分的想象,比如,在做该任务的时候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该任务有多么艰巨等等,而这些想象会让我们产生拖延的习惯。
二、有拖延症怎么办?克服拖延症的五个技巧
1、想象任务完成时的画面,而不是过程的画面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招募了一批拖延症患者,在这些拖延症患者中,有高拖延者,也有低拖延者。他们被要求来进行一项任务,在任务开始前将他们分成3组,第一组不做任何处理,第二组被要求尽量想象完成任务的过程,第三组被要求尽量想象完成任务时的样子。
在做好这些准备后,三组同时开始任务。结果,第二组的拖延最严重,第一组次之,第三组的拖延行为最少。
该实验证明,想象任务完成时的画面,有助于减少拖延行为。比如,明天就是期末考试,你可以躺在床上,想象一下考试完以后自己该如何的庆祝和放松,这也有利于你尽快完成考试。
2、设立具体的目标,而不是抽象目标
心理学家发现,设立具体的目标和抽象的目标,对于拖延行为来说,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在考研之前,你制定了一个学习的目标,告诉自己“每天必须坚持复习功课”,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如果你将目标改为“每天必须复习3个小时的功课”,目标就变得具体化了,这也有利于避免拖延行为的发生。
3、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截止日期
研究发现,给自己设定一个截止日期,有助于减少拖延的可能。虽然自己设定的截止日期,并没有外部强制性的截止日期效果好,但是它也有助于我们自我监督,避免拖延行为。
4、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拖延行为和消极情绪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而对于任务复杂程度的想象,可能也会引发不良的情绪。所以,我们在避免拖延行为的同时,也应该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
5、创造一个能让自己专注的环境
比如,如果你有计划自己要在一周内看十本书,就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图书馆,不带数码产品,只看书,当你所处的环境中只有书的时候,你就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影响,同时也能够安心的读书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