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是什么
一、前习俗水平。一般是9岁以下的孩子和少数的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1.惩罚和服从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凭着自己的想法做出避免惩罚和服从权威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逃避家长和老师的惩罚,他们不会去考虑二者背后的道德准则。2.相对功利阶段。这时孩子只做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他们只想满足自身的需求,让自己获得好处,比如想要获得玩具,怕父母离开自己因为“这样就没有人照顾我了”。...
一、前习俗水平。
一般是9岁以下的孩子和少数的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
1.惩罚和服从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只会做出避免惩罚和服从权威的选择,比如通过撒谎来逃避家长和老师的惩罚,对家长和老师的话绝对服从,他们不会自己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只知道“是老师让我这样做的”。
2.相对功利阶段。这时的孩子只做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他们只想满足自身的需求,让自己获得好处,比如想要获得玩具、想要获得奖励,喜欢父母的原因是因为“能照顾我”。
二、习俗水平
除了9岁以上的孩子以外,大部分的青年人和成年人也处于这个水平。
1.寻求认可阶段。这个阶段孩子想要的已经不再仅限于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比如想获得他人的赞赏、想成为老师、家长心中的“好孩子”。而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成年人则想获得同事、领导、朋友们的尊重和认可。
2.维护权威阶段。这个时候法律、道德规范成为了孩子心中的权威,他们不仅自己不做违法、挑战权威的事,也会要求小伙伴不要做这些事。成年人也一样会维护法律和道德的权威,以这二者的秩序来要求自己和亲人朋友,对挑战权威的行为进行谴责。
三、后习俗水平
一般20岁以后才能达到,并且社会上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1.社会契约阶段。开始认为法律是可以商定的契约,比如一个人如果是因为自己老婆要死了而去偷了药救老婆,即使他触犯了法律,也可以酌情减轻他的罪行。
2.普遍道德阶段。也叫良心阶段,人们遵守道义、强调公正和平等,支持生命高于一切的观点,做事情凭借自己的良心,类似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少部分人能达到这个阶段。
总而言之,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家庭、学校、社会都可以参考这些内容来从小教育孩子。
- 上一篇: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
- 下一篇:焦虑症的5个具体表现,焦虑症长期不治的后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