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心流如何产生三大原则
许多人可能听说过心流这个概念,它是指人们专注于某种行为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愿意被打扰,也不愿意分心。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某种活动的时候,心流就会因此而产生高度的兴奋感。那么,心流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心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文了解一下!
心流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
虽然说,心流和冥想都是人们在全神贯注的投入一种状态,但是冥想和心流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冥想的状态需要达到清晰的对内及外的觉知。而在心流的状态下,因为精神极度紧张集中,使得其对外在的觉知大打折扣,而当他们集中注意力去做某种事情的时候,对内的感知以及对环境的感知也会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心流的全神贯注会让人忘乎所以,沉浸在自己做的那件事中,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体内的变化浑然不知。但是冥想恰恰相反,它会对身体内外的觉知特别敏感。其次,冥想的内外一切清晰的觉知与自我意识的消失有所冲突,它与心流有着目标性和回报感的抵触。所以,在投入程度上,心流和冥想是有一种反向的关系。
心流是如何产生的?
心流的产生,一般需要三个基本原则。
1、从事的活动有明确的目标
容易产生心流的活动有:体育竞技比赛、考试、下棋打牌、写作创作、艺术创作等。因为这些活动都是有明确的目标,参与者都知道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
2、能即时得到反馈结果的
即时反馈是心流的另一种特征,它可以即时的反馈自己的心理变化,人们在完成每一个步骤的时候,都能获得一定的即时反馈结果。这样的反馈又能反过来强化心流的过程,增加同类行为发生的概率,反之,则有可能造成行为的延迟与中断。
3、个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
技能-挑战平衡性是心流产生的前提条件,所以,当技能与挑战不平衡的时候,心流就不会实现。只有当个人技能与挑战达到平衡状态,心流才会出现。也就是说,个人能力如果和挑战相互平衡匹配,心流就可能实现。而技能与挑战达到最佳条件时,心流值就会达到最高。
所以,心流的产生必须同时满足3个基本条件,从事的活动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结果的,个人技能与挑战相互平衡的。只有同时满足了这3个基本条件,才会产生心流。
总的来说,如今关于心流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是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心流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感类似于多巴胺带给人们的快乐。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许多人在从事和自己兴趣相关工作的时候,会越做越上瘾。
想要提升心流体验,就需要从创意空间排列、场地设计、有组织的工作、锁定阻止目标、改善某项现有的工作以及可视化增进效能等方面去进行。总之,心流能够提高我们专注一件事的兴趣,也是一种对身心很好的大脑体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