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六大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些时刻:
正准备出门,突然看到邻居在走廊里,顿时就没了想出去的念头;
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表扬,心里很开心,但是又很害怕其他人投来的炙热目光;
害怕在大街上遇到熟人,如果遇到,恨不得当场瞎了或者找个洞躲起来;
参加聚会时,好不容易熬到结束,这时却听到有人说,可以和你坐同一趟地铁,你的内心只有无数头草泥马跑过。
这些让你倍感尴尬和害怕的社交瞬间,帮你喜提了“社恐”这个标签。拥有“社恐”这一标签的人并不少见。某网站上,有十多个与“社恐”相关的小组。排名前三的小组分别是“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
这可能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好奇,“社恐”到底是什么?
一、社恐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社恐”这一词汇,是“社交恐惧”或“社交焦虑”的通俗说法。主要指过于害怕外界的一些情境和消极评价,从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恐惧的情绪。表现出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尽量回避社交的行为。
例如,单口演员Mark Normand曾在节目上,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现在很多“社恐”人士的心声:
“和人相处太难,比如白天的工作,朝九晚五,八个小时和同事待在一块儿。五点一到,如果有人就提议,我们去喝一杯吧!我心里想的是,这是干啥呢?疯了吗?还要待在一起?今天已经完了,结束了呀!已经解放了,各回各家吧!那可不是什么同事的欢聚时光,那是无酬劳加班啊,我们喜欢一个人待着。”
不过,“社恐”人士并非不愿意被群体接纳。Ta们内心深处依旧十分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被群体所接受,而不是被群体抛弃。
正如Mark Normand所说:“我希望你们喜欢我,但是我又害怕你们。你们让我郁闷,但我需要你们的爱。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要举办一个聚会,我并不想去,但你如果没邀请我,我就会自尽。”
这样一种无比矛盾纠结的心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社交恐惧症的六大原因
1、童年时期的家庭教养方式
对待孩子过于严厉专制。总是时不时责怪或者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产生自卑。孩子便对外界的一些消极反馈,产生巨大反应。
例如,小C的父母从小对她管束的很严。甚至时不时会因为她没有达到要求,对她进行打骂。小C长大后,便极力争取一个人生活。想证明自己没有父母的管束和资助,能生活得很好。
但是工作上的不顺利,一下子激发了她小时候的自卑,小C便再也不敢出门见人。只敢在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去公寓的自动贩卖机买点必备食品。
2、经历了一些羞辱性、应激性的事件
曾有过被虐待、忽视的体验,例如被老师、父母公开辱骂,或者被他人当众取笑。
例如,小T在六七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亲生父亲便再也没有联系过他,而继父和母亲都一直忽视他的存在。读初中时被扔回老家,亲人总是当众打他、骂他。在学校的时候,又时常受到一些小混混的欺负,让他当众出丑。朋友之间,有时开的玩笑很过分,他不知如何反驳回去。
时间一久,他变得越来越害怕与他人接触,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才是安全的。
3、身边人不好的经历
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好友被他人欺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心理受到冲击,逐渐对人际交往出现抵抗情绪。
4、生活的突然改变
像得到一次工作升迁的机会,或者与不同阶层的人结婚。这种突然的生活改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社交焦虑,出现逃避社交的行为。
除此之外,外部压力,以及个人心理弹性水平较差,也是形成社交恐惧症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