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的孤独是什么感觉?
如果说肉体上的孤独可以理解成身边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那么精神上的孤独则体现为家人朋友都在身边,但是内心却充满孤独,感觉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
孤独的心理学概念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精神上的孤独则更加突出了“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可能根本感受不到自己被隔离,因为自己从未融入过集体,又谈何隔离呢?
产生精神上的孤独原因如下:
自我需要上,童年时期和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建立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时候出现心理创伤,容易导致自我意识出现问题。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社交的需要,也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对青少年来说,这些需要既可以从家庭中获得,也可以从同伴交往中获得。他们渴望被其他人接受,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看重他人的评价。此时如果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识,就会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于是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缺少社交技巧,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社交,这是由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动物所决定的。在当代更是如此,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生存,不愿意社交、社交缺乏,容易导致产生精神上的孤独感。因为没有掌握社交技巧,即使你身处一个聚会中,也不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交流。每个人都需要社交,所以人们渴望去交往,然而没有掌握社交技巧,导致实际交往情况不佳,这样也容易产生孤独感。
负面情绪,当社交失败的时候,有人更倾向于放弃,“人和人交往是最累的事情”,因为社交失败会引起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负面情绪的话,会对社交这件事产生厌恶、逃避的心理。
改善精神上的孤独感:
明白社交的必要性,每个人都处在一张独特的社会关系网中,这张网里有你的亲人、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出去超市要和售货员交流,出去吃饭要和服务员交流,社交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正确看待社交这件事,这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掌握社交技巧,说话也是一门技术,不是每个人生来就能说会道,你可以不善言辞,但是必须掌握社交礼仪和礼貌用语,把“你好”“谢谢”挂在嘴边,即使你不擅长社交,人们也会乐意与你交往。
排解负面情绪,当社交失败,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不要因此放弃,想一想你之前所做过的努力。如果实在感觉很失落很痛苦的话,就给自己一些时间,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吧,你可以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等到把情绪调整回积极向上以后,再进入社交场合。
精神上的孤独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足够了解它,掌握相关的社交技巧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就能避免它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